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0314綠島榜首濕地



綠島也有溼地,綠島是座珊瑚礁島嶼,但這麼小的島嶼在山頂竟然也有溼地...

1968 Green Island V.S 2010綠島


偶然發現一批1968年綠島的舊相片,於是循著前人的軌跡,再探綠島~~~

台東暫留


每次因業務需要進出綠島前,都順便在台東停留一夜,處理一些業務。晚上時分總是喜歡在台東誠品逛一逛,享受一下台東生活的優閒感,很喜歡這種環境,雖然沒有都會區誠品那麼大,但這種感覺卻是都會沒有的。

國土總體檢


「88水災」之後,依慣例又是一堆皮球亂飛、口水亂噴的相互指責。但這些能改變什麼呢?從桃芝、納莉、敏督利、到近年的卡玫基,平均兩三年台灣就一場造成重大損失的風災發生。相同的劇本,不同的場景,傷心的情節,一而再的在我們眼前重播,這樣的戲碼,台灣的人民還要看多久?傷的不重嗎?教訓在哪裡呢?經驗又跑到何處去了?為什麼到今日政府及民眾都還不願意面對台灣國土的真相。
有關台灣的地理地質概況及氣候特性在此就不再贅述,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台灣土地超限利用問題」。從六龜寶來溫泉受敏督利重創後,再來的谷關,卡玫基的廬山,到本次莫拉克的知本,溫泉區的開發問題已成為這幾年繼伐木與高山農業後,另一項攸關台灣國土規劃利用的議題,台灣溫泉的發生位置大多位於河川行水區,而開發位置大多位於溫泉露頭處附近的河階臺地或是沖積扇平原,這種地理區位提供較容易且擁有較為寬廣的腹地,可供開發利用。近年來泡湯在台灣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活動,於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全台各大溫泉區都有規模大小不等的開發行為,在既有的腹地以不敷使用的情況下,無論是往上(山頂)或是往下(河川行水區)發展都將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造成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將人與自然現象(風災水患)的緩衝空間予以壓縮,這緩衝空間即為所謂的邊際土地,當邊際土地大量開發時,壓縮了人與自然間維持平衡所需的緩衝空間,進而造成所謂的天然災害,而溫泉區的超限利用開發即為類似案例之一。昔日的寶來、谷關、廬山,今日的知本,下一個將會發生在哪裡呢?
維持人與自然間擁有足夠承受地體改變的空間(緩衝地帶),也就是維生生態體系保護帶的規劃與建構,才是解決近年來不斷發生災害的根本解決之道。然而要建立這樣的保護帶,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全面性的國土總體檢,利用航照圖及相關地理資訊系統,將國土保全區域劃設出來,進行國土復育工作。將屬於自然的土地還給自然,將人群帶到能夠安全居住的區域,所謂的天災將變成台灣這塊土地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在地人地關係也就變得更為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