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鷹與浪




每當東北季風增強,北邊風浪也跟著大了起來
就會看見魚鷹出來獵食......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關於「曾文越域引水案」之聲明-警告中華民國政府

《本文摘錄自陳玉峰教授所著亂世鴻爪一書》

筆者於1988年及2005年全面調查南橫公路沿線山林生態系得知,近18年來南橫植被存有普遍退化的現象,加上1990年代以降,全球氣候變遷、地球加速暖化,氣象(候)因子之兩極化或極端化的現象十分顯著,台灣降雨(水)線全面北移,且旱澇交替急促而無能預測;2005年3.4寒害、3次強颱掀起異象焚風,導致全台各地樟、殼原始林木受損嚴重,然而,不僅無人關注,全國更渾然不解於超級生態浩劫很可能隨時降臨,而台灣於極短暫時間內,肇自生態鉅變而亡國的機率,大大提高。
南台生態系原本屬於冬旱缺水系統,史上曾有近280天不降一滴雨的紀錄,如今氣候異象已猛爆發生,60年來台灣當局盲目「人定勝天」的工程暴力從未反思,今更藉由精進非凡的科技,加速摧殘天然生態系,所謂越域引水便是「暗殺」山林的隱形伎倆,基於生態良知與世代倫理,筆者不得不挺身呼應南台反越域引水運動,且加註聲明如下:
一、 台灣氣候變遷暨生態系長期演化已進入劇變時期,山林局部或大規模死亡現象自1990年代已斷續發生,任何重大改變自然生態系因子運作的逆向操作,必將導致生界無可挽回的傷殘,政府及國人理應全面警戒且慎謀應變。
二、 越域引水將導致不同區域水文系統根本性、重大性改變,且必將引發氣候及生界演化原本面臨的劇變,產生加乘超級毀滅性的效應,不僅落井下石,更加作等比級數之肇災,卻因現今科技無能完全證明龐雜因果的關係,極可能引致世代冤情,斷送子孫命脈而死無對證。
三、 南台原屬歷史缺水區,必將因越域引水,導致荖濃溪流域的浩劫;而高屏地區先天不足,今已全然進入鉅變階段,若貿然實施越域引水,極為可能迫令高屏維生生態系土崩瓦解,筆者在此鄭重警告當局,且留下歷史見證。
四、 曾文越域引水案不僅是原住民生存、生計、生文、人文的捍衛戰,更是台灣世代生機大作戰,筆者呼籲國人提昇世代倫理及生態良知,全面投入台灣前途保衛戰,全方位反制顢頇工程。
五、 嚴重警告「假本土政權」之無知、開發派之「蓄意無知」,提醒並呼籲當局,針對國土、全台水文系統暨歷來相關施政進行總檢討,立即停止曾文越域案,通盤籌謀環境正義之伸張,理性且長遠援提各類因應計畫。
六、 台灣21世紀的保育運動必已進臻總體文化大革命、價值大改造,天文、地文、人文、生文大融合的大運動已然揭開,全國151條河川必須維持其健全天然運作,而政治生態也將因生態政治,獲致智慧與慈悲的大提昇。

敬請全民聲援、力挺「終止全國越域引水運動」。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體驗生活 享受慢活

每年的夏季是綠島的觀光旺季,一艘又一艘的客䑳,載滿著抱著期待心情前來的旅客。霎時間,彷彿看見我就在人群中,十多年前的我。
早上五點多起來,收拾行囊往台中火車站出發,搭上早上0605開往台東的自強號列車,開始這趟綠島之旅,開車不久即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十一點多醒來之後,台東就到了。出了車站招了輛計程車,往富岡漁港前進,搭上了往綠島的船,往嚮往以久的度假島嶼前進,途中遇見兩三百隻海豚在船邊飛躍,還護送了我們一程。踏上綠島的土地,一眼望去儘是一列列的機車,整齊的派列在岸邊,租了輛車及前往今天的下榻之地。綠島的陽光不要錢,努力的發光發熱,到了下榻旅館,先開強著冷氣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傍晚時分,山與海的陪伴下,太陽慢慢的落在海與山相連的那邊,綠島的夜,也慢慢的展開。吃羊肉、洗溫泉、旅舍看電視,夜晚也就這樣打發過去了。隔天一早起來,往南寮美芝城去吃海景早餐,吃完後,騎著機車,開始展開環島之旅,人權紀念園區、牛頭山、燕子洞、觀音亭、柚子湖、哈巴狗、海上長城、石朗潮間帶,又到了離開的時候了,搭上中午的船離開綠島,循原路回到台中,一趟「知性的綠島之旅」結束了。但綠島在哪裡…?
綠島在哪裡?一般人提及綠島不外乎是浮潛、大哥監獄、機車環島、海洋生態。而綠島的旅遊方式呢,就跟上述的差不多,轟轟轟騎了一圈就離開了,最後人家問起綠島之旅,十個人的回答有九個一樣。近年來生態意識高漲,不免俗的在綠島的旅遊游程中也多了一項「生態旅遊」,而所謂的生態旅遊呢,就是夜間由業者帶領著一團團的遊客,兩人一輛機車,一路浩浩蕩蕩的穿梭在綠島的各個區域,尋找保育類野生動物,八卦(椰子蟹)、津田氏大頭竹節蟲等明星級的物種,而往往在尋找的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八卦的近親(寄居蟹、陸蟹),或是其他夜行性的小動物慘死輪下(據統計一個晚上約有三百隻動物慘遭不幸),這樣的旅遊模式就是綠島最新興起的旅遊型態「生態旅遊」。
年初因緣際會下,又回到了綠島,這半年來對於眼前的綠島,與印象中的綠島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心境由一名遊客,轉變為在地生活的人,同時也感受到了真正的綠島,海洋的綠島,綠島的綠島。上個月有同學正好要前來綠島旅遊,我問他們,你們要不要改變一下心態,來綠島生活,短期生活。於是他們就以一種不懷著任何目的(隨緣)的心,前來綠島。部分的時間,協助我的工作進行,並且融入當地的生活,我們住在老船長的家,也把那當做自己的家,跟老船長家人生活在一起,早晨醒來望著窗外藍的不能再藍的海洋與天空,看著公館港裡進進出出的漁船,傍晚十分西邊的天空是那麼的清晰,北大武、美奈田本山都映在眼簾,偶而跟著老船長一起出海,穿過樓門岩,傍晚與大家做在公館港旁的海堤上,享受著海風的輕拂,晚上與大家喝著啤酒把酒言歡,帶著星星入眠,體驗著綠島海洋民族的生活特性,一星期沒有去島上哪個景點遊玩,沒有去體驗生態旅遊,但回程的行囊裡,卻裝滿了對綠島的濃濃記憶。不一樣的旅遊形態,體驗不一樣的綠島,也許可以說這趟旅程是「慢活在綠島」。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綠水庫(Green reservoir) -- 中






2007
68日,午后的一陣豪雨,將靜宜大學後方平時無水的小山溝(乾溝),瞬間成為充滿滾滾紅泥的湍急小溪。短短三小時內,下了約200-300公釐的雨量。由航照圖俯看整個大肚山脈地形概況,不難發現,整個大肚山西側分佈許多這類的乾溝。乾溝平時看似無用,一旦遇上大雨不斷時,這樣的乾溝即可發揮排水功能。大肚山的地質以卵礫石及紅土層為主,地利貧瘠,紅土平時經日曬後顯得相當堅硬,即使邊坡陡峭仍不易崩落,粉碎後呈粉末狀,愈雨水沖刷時極易隨雨水流失,這點由今日大肚山每逢大雨,山腳下即紅水滾滾,水中夾雜大量紅土泥沙,山溝中殘留大量的鵝卵石,可見一般。如以今日山溝擴張之速度及郁永河描述三百年台大肚山的景象來看,森林對於大肚山的水土保持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由三百年前郁氏形容大肚山況而言,當時大肚山的保水功能仍相當好,森林猶如大肚山的保護層,對山林整體生態的可持續性。清康熙時期,漢人開始進入大肚區域進行開發,從砍樹興建房舍,開闢耕作區及大量伐樟取腦後,大大改變了大肚山的山貌,也失去了森林的天然水土保護層。山溝逐漸擴大,水土逐漸流失,開始往台地方向侵蝕,始至今日山溝仍逐漸擴張沒有減緩。而原本儲存於山體中的水份,亦逐漸流失,無法保存於山體之中。伐樟取腦後大肚山整體生態環境以有所轉變,雨林林相逐漸消失,日治時期開始對大肚山進行相思樹之造林,減緩了開發所帶來的缺水問題,此時期大肚山山頂台地聚落區仍有井水可用,如現今瑞井聚落仍存有三口古井,山腳下某些山溝的石縫中仍友些許泉水湧出,但水量雖大不如前,但仍可供灌溉,如台中縣大肚鄉的山陽大排。國府時期以降,由於山頂台地大面積的開發,使得失去天然保水屏障的地表,原本於林下可保持相當濕度的環境,如今曝曬在烈日之下,地表保水功能盡失,造成大肚山今日乾燥貧瘠的紅土表層。在民國五、六○年代大肚山頂仍被視為不適合人居住之地,政府於民國六、七○年代曾於山頂興建國民住宅,但銷售不佳,無人進駐,歸咎其最大原因不外乎「風」、「水」兩項因素,強風、無水造成當時三棟25萬的透天國宅仍乏人問津的窘境。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緑水庫(Green reservoir) -- 上




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東緣,與地球上最大海洋太平洋間,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每年受太平上上形成之颱風影響甚鉅,直接通過或間接影響(引進西南氣流)之颱風至少三個以上,而這些颱風侵台時機約為每年的5-11月間,也為台灣帶來全年平均2,500公釐的豐沛降雨量。這樣的降雨量在全世界來說也排行前幾名的地區,但我們的缺水率卻也是世界排名第15的區域。造成這樣因素有很多,普遍性說法是台灣山高水急,台灣中央山脈高度約3000公尺,但從高山至海邊的水平距離約莫6、70公里,以台灣最長河川濁水溪[1]而言,其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佐久間鞍部,長度186.4公里,相較於中國大陸黃河發源於海拔高度4800公尺巴顏喀拉山脈、長度5464公里,長江發源於海拔6621公尺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山,長度6380公里。歐洲萊茵河1320公里、多瑙河2850公里河川相比。台灣河流從發源地到出海口的距離顯然短的太多,以致於降在台灣的豐沛雨水大多隨即流向大海,無法有效利用。但除這樣天然地形的限制因素外難道沒有其他因子嗎?
現階段台灣西部平原大多已經過先民的開發,其山林所呈現之景象以不復從前。以現在台灣中部地區大肚山脈為例,1697年(清聖祖康熙36年)郁永河採礦途經大肚社時對當時大肚山有這樣的描述:

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磳蹬殊因,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番人狀貌轉陋。
十三日,渡大溪,過沙轆社至牛罵社,社屋隘甚,值雨過,殊濕,假番室牖外社塌,緣梯而登,雖無門欄,喜其高潔。
十四日,陰霾、大雨,不得行,午後雨止,聞海吼聲,如前塘怒朝至夜不息。社人云『海吼是雨徵也。
十五十六日皆雨,前溪新水方怒,不敢前進。
十七日,小霽,余榻面山,霾霧障之,凡五日,苦不得一睹其麓,忽見開朗,殊快。念野番跳梁,前山實為藩籬,不知山後深山,當做何狀,將登麓望之。社人謂『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簇立至,慎毋往。』余頷之,乃策仗披荊,拂草而登,既陟顛,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如蝟毛,連枝累葉,陰嫛晝冥,仰觀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唯有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咳。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其箕踞怒視.。風度林梢,作簌簌聲,肌骨遇寒。瀑流潺潺,尋之不得,而修蛇乃出踝下,覺心怖遂返。(郁永河。1698)

生態學者陳玉峯博士於《裨海紀遊》之生態解說乙文中,對該段文章作以下生態詮釋:
郁氏在6月1日抵清水,其後3天大雨,6月5日已閒不住了,且雨停,因而興起登上大肚台地的念頭。時值雨後,因而大肚台地短促的集水區才有可能「瀑流潺潺」;其攀登的過程,至少經過次生高草地,如五節芒等破壞地,因而「拂草而登」;其次穿越溪谷地,如稜果榕、血桐之次生林或原始香楠、大葉楠、江某,加上桑科的濕潤森林,由於其為陰生,且林木至少三層次,故而「陰翳晝暝,如井窺天」,而空間分化大,復有桑科無花果,故而猴群攀戲其間,很可能地,他也遇見台灣獼猴群的猴王。至於「老猿箕踞怒視」倒有可能是打敗仗的舊猴王,已被放逐者;也因為是溪澗谷地,長蛇爬行自為尋常。
及至爬上台地山頂,「林木如蝟毛」即指上坡段至稜線上,低矮林分如青剛櫟、大頭茶、九芎、烏桕、車桑子、馬尾松、土蜜樹等等,因而「聯枝累葉,林杪簌簌風吹葉聲」,且可能林下芒萁糾結,故而「不可置足」。
大肚台地相當於面海第一道主稜,300多年前當然比現在更靠近海邊,因而推測當時的稜線上林木,可能較今之三義火炎山上的原生樹木矮一些,也就是說,可歸屬於海岸主稜的矮化型森林或灌叢,但以全台海岸灌叢而言,大肚台地的季風比恆春半島或東北部小,加上樹木高度除了風力的顯著效應之外,亦受到基質影響,綜合言之,推估或在5~8公尺之間。夥同形相特徵,推測昔日八卦台地、大肚台地大抵雷同,而三義以北則存有顯著差異。(陳玉峯。2001)

由文中「林木如蝟毛,連枝累葉,陰嫛晝冥,仰觀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可知當時大肚山上林木之茂密程度,其中「林木如蝟毛」的蝟毛,應該是苔蘚類植物附生於樹木上,而樹木如此茂密可見本區域水源豐沛,以致整體林相呈現熱帶雨林狀。而大肚山屬頭嵙山層地質,以卵礫石為主,現今大肚山上乾旱嚴重,幾乎無法儲存水份於土壤中,故僅能種植旱作。以今日大肚山所呈現出的風貌,實難以想像三百年前大肚山,竟是雨水如此豐沛的一個雨林區域。大約三十多年前,大肚山頂鮮少人居住,其原因在於水源不足,冬季時東北季風十分強勁,以致大部分人不願居住於此。短短三百年間,降雨量是否真有如此大的變化,沒有正確的科學記錄可供比較。但如以現今整體來看,似乎有些端倪可供研討。
[1] 以下黃河、長江、萊茵河、多瑙河等河川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09-03-09。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豆丁海馬與蘭花談自然資源保育之潛在經濟價值



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其存在價值與意義,當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經濟性的評價時,就產生了對價經濟關係,這種關係通常是以貨幣做單位。這樣的對價通常有個需求者及供應者,當需求者需求某種自然資源時,供應者即提供該種自然資源進行交換,產生交易行為,這樣的交易行為通常是直接有形的交易,通常也是計算自然資源其價值性最直接的方式。如魚貨市場上的魚,或山產店裡的各項山產。但自然資源除了這樣直接交易的市場所給予的經濟價值外,難道沒有其他的價值了嗎?以下用兩個例子做說明。

2000年筆者前往琉球旅遊時,參觀琉球海洋公園,聽導遊解說,該花園裡的蘭花皆來自於台灣,台灣遊客為琉球外國遊客之最大比例。心想日本來用低價買進台灣蘭花,卻又用更高的價值型態賣回給台灣。這一盆蘭花的價值到底是多少,對台灣而言,栽種一盆蘭花後外銷至日本,換取金錢,這盆蘭花成本可能100元,賣給日本200元,為台灣賺到100元,這盆蘭花在台灣的經濟價值是100元。但日本花200元買到蘭花後,將其種植於蘭花園內供人參觀,到日本琉球參觀的人又以台灣人為大宗,平均一天約三至四團總共約30-50人,蘭花園的票價670日圓約合台幣225元。我們賣蘭花給日本,日本得到蘭花,這是有形的實體交易,此時蘭花的價值是100元,但我們沒有蘭花了。而在日本呢?得到了蘭花,又將蘭花的無形價值賣回台灣。而這賣回的價錢是數倍於當初賣給日本的價錢。同樣一盆蘭花,已不同的交易模式進行交易,也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試問這一盆蘭花的價值是多少?(國營沖繩紀念公園 http://oki-park.jp/ta/index.html)

近年來,潛水界最熱門的不外乎是豆丁海馬,中央研究院鄭明修老師說:他第一次看見豆丁海馬是在印尼,花了台幣一萬元左右,就只為了看三分鐘的豆丁海馬,而且還需要排隊才看的見。最近在台灣海域亦陸續發現豆丁海馬的蹤跡,而也發展出類似於印尼的潛水旅遊模式,一隻豆丁海馬可創造多少經濟價值呢?從台北(或台灣各地出發),搭乘交通工具到墾丁,在租船跟潛水教練出海,然後在墾丁的消費,難怪鄭明修博士會說,豆丁海馬才是墾丁的海角七億。再問您給這隻豆丁海馬出多少價錢呢?

50年代以降,台灣大肆開發自然資源已換取經濟利益,如森林的砍伐與各種類型的土地的開發,更在全球工業化發展的加持下,一切已所謂的經濟發展為目標,犧牲環境以換取短暫而表面的經濟效益,這樣的開發模式竟然持續到2008年代的今日還是一樣的思維。開發一堆工業區、科學園區,但這一切的開發以抵不過一次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工業沒了,自然資源被犧牲了,在這樣明顯的利弊兩相消抵下,難道我們還不知什麼是今日臺灣該追求的目標嗎?

    開發的意義在於創造事務更高的價值與利益,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表象價值,與潛在價值,而這種潛在價值可能高過於其表象價值數百倍甚至數萬,台灣為太平洋一小島,自然資源豐富但數量十分有限,如何將自然資源的潛在價值挖掘出來,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而非汲汲營盈餘事物的表象價值。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綠島觀光產業發展概述

機緣下,於二二八當日與文建會長官及所屬相關業務人員,至文建會台東生活美學館正在辦理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參訪,並聽取相關業務簡報。當日在主委及相關人員抵達後,已至中午十分,於是先往餐廳用餐,席間大家就綠島目前發展瓶頸提出意見及看法。意見眾多,但切無法切中綠島目前問題的核心。據席間綠島當地人士表示,綠島目前的問題在於留不住遊客,許多遊客早上上島,傍晚隨即離島,並未在島上過夜,也因此對於島上眾多民宿業者及餐廳業者並未產生較多正面效益。如欲突破綠島目前遊客消費量不足之問題,則必先設法將遊客留下,如此方得以對綠島產生叫大之經濟效益。

十多年前曾經來過綠島,如今再度登島,對綠島感覺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島上的兩間便利商店,其餘皆與十年前相當,並無太大轉變。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但綠島整體的變化不大,相關服務設施亦無差別。相信這幾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於綠島建設的花費英不少,但這些花費卻無法給綠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原因有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沒有切中綠島的主軸發展核心,與各部門間缺乏協調與整合,形成一人一把琴,各談各的調,造成今日綠島無法突破的窘境。

綠島未來可供發展的議題大致有二,一為空間場域上的海洋自然資源的利用,二為時間場域裡的夜綠島的生活規劃,兩個方面。綠島陸域面積15.2平方公里,且大多為丘陵珊瑚礁岩地形,發展有限。但海洋區域卻未綠島未來發展提供一無限寬廣的腹域,但從不見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研究規劃,提供給與前來的遊客一豐富的海洋文化之旅,反而在發展有限的陸地區域不斷進行各項規劃建設。來綠島的遊客一部分是聽聞綠島風貌而來,另一部分則為身愛綠島海洋資源的潛水客。前者來綠島不外租量機車環島個景點繞一圈,拍拍照片,到海邊潮間帶看一看。綠島陸域各景點繞一趟,大約為一天不到的時間,即可完成,這也就是前面所述,早上登島,下午離島旅遊型態的遊客。這也就是綠島目前急需開發的客源群。無限寬廣的海洋自然資源,卻沒能充分的利用與規劃,海上活動通常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可將遊客停留時間拉長,並解充分的將綠島的在地特性(海洋文化)給予充分展現。並解培養長(定)期性的遊客(潛水客),規劃親水性海洋生態教育館(非一般水族館),主動導引式旅遊設施規劃,將目前遊客上島後騎乘機車到處亂鑽的現象予以改善,確立綠島海洋生態保育旅遊發展主軸,並予以充分配合落實。如此可改善遊客對於綠島旅遊特性的觀感與意象。海上活動畢竟有其季節性,必須在規劃輔助活動,並於夜間進行,則有助於綠島未來開發潛在客源的可行性,而這樣的重責大任則須落實於現今台東生活美學館所進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規劃上。

將綠島的在地文化特性與人權這樣一個議題做結合,實在是有些勉強,尤其是聽完主辦機關與規劃單位對於這30於公頃的文化園區規劃的簡報後,更是憂心。人權的一提示可以發揮的一個議題,但絕非這30於公頃廣大腹地的發展主軸,這樣的議題缺發在地性與特殊性,因為他可以在全台各地進行發酵,並不一定在綠島,況且現在在一般人心中提及綠島大家想到的也不一定是人權或是什麼的,用這樣的一個缺乏在地文化特性的議題作為發展主軸時,是很冒險的。如果將時空的長度與廣度拉長來看,綠島已知文化以可追溯致史前文明時期,而監獄的歷史至今僅僅述近百年歷史,以此定位綠島稍嫌武斷,整個文化園區對於綠島除監獄外的文化歷史展現十分貧乏,而對於監獄文化的展現模式流於表像,且無法與現今綠島發展產業旅遊鄉結合。如從時間的廣域上與綠島整體旅遊發展上來看待此園區的規劃,除白天的展示外,如何導入夜間展演主軸應為此案重點發展主軸之一,非一昧地復原建築物。我們常常形容該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為台灣黑暗的時期,那正好可以黑暗切入規劃設計的主軸,並將部分展演項目在夜間以燈光進行展演,以靜態燈光秀及動態舞台劇表演,來展現黑暗時代仍有許多盞奮力於風中為大家綻放光明的殘燭,燃燒自己,點亮了我們的未來。如此,遊客們在綠島的夜晚將不再深沈,反而是具有知性與感性文化的夜綠島。白晝是太平洋裡的一顆翡翠,夜間為綻放光明一顆明珠,這才是綠島可期待的未來。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文化綠島?海洋綠島!

228綠島文化之行

                                    人權紀念公園草坪上冒出的蕈類(沒去數是否有228株)

        今日老師與文建會黃璧端主委及文建會相關人員至島上視察,島上最大的公共建設及為文建會管轄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中午1205飛機準時降落在綠島機場,我與文建會相關人員至機場接機,隨即一行人前往綠島池塘有於用餐(還好我來不及吃午餐就前往機場,哈哈哈!)席上除綠島鄉在地人士兩位、我與老師外,其餘全為文建會人員。席間大家談論起綠島鄉的在地觀光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家都非常重視綠島鄉的未來,但是似乎也對綠島的認識稍嫌不足,兩位在地人士所樹幾乎皆側重於現實的發展現況,但遠從台北來的相關人員似乎無法切中綠島問題的焦點,所提方案不外乎該部會所掌管之業務範圍,所提方案似乎無法凸顯綠島的在地特色與文獻展現。接下來的實質發展更是離譜。把人權議題當做建設綠島的發展主軸,更是凸顯台灣目前意識型態導引政策發展的荒謬現象。這並非看輕這些曾經在綠島受難的人權鬥士們,但尊敬這些人權鬥士及反省當時代的錯誤政策。是否就必須把監獄復原、新生中心復原等建設在強加諸於綠島及綠島居民的身上呢?人權文化園區一年一億多的預算能給綠島帶來什麼樣的未來?我想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向議題。



               立在多的紀念碑、辦在多的追思會,都不如在我們心中立下一棵永遠感懷的心。
                                   僅以此篇文章獻給曾為台灣民主發展運動犧牲的人
                   感恩你們!感恩台灣!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綠島出差I

早上五點半即起床,在簡單盥洗後,隨即麻煩老爸載我前往高鐵站,搭0630高鐵往台北。
到達台北後轉搭捷運再轉計程車前往松山機場,搭0855的飛機前往台東,
再轉1205的飛機往綠島前進。距離上一次到綠島已經是6.7年前的事了,
這次在踏上綠島,感覺上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就第一印象而言)
今天下午先把綠島繞一圈,及孰悉幾個單位,由於今日為星期日故沒有幾個單位有上班
晚上就在蔡居福先生家裡吃飯,吃了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來去綠島

離開燦坤後 遊蕩了一陣子
最後拜學妹口試之賜  
來到了中央研究院鄭明修老師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
未來將常駐綠島 高唱小夜曲
開展人生另一個新頁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背影
一個很熟悉印在腦海中的背影
這個背影改變了我的一生
給我一個明確又模糊的未來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2009新年快樂

2009新春愉快
回顧整個2008年
奶奶離開
完成碩士學位
進入股票上市公司工作
經歷被裁員
腦袋空空
因緣際會
進入中央研究院
擔任約聘研究助理
派駐綠島
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做了什麼
人在哪裡
空空空
諸法皆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