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綠水庫(Green reservoir) -- 中






2007
68日,午后的一陣豪雨,將靜宜大學後方平時無水的小山溝(乾溝),瞬間成為充滿滾滾紅泥的湍急小溪。短短三小時內,下了約200-300公釐的雨量。由航照圖俯看整個大肚山脈地形概況,不難發現,整個大肚山西側分佈許多這類的乾溝。乾溝平時看似無用,一旦遇上大雨不斷時,這樣的乾溝即可發揮排水功能。大肚山的地質以卵礫石及紅土層為主,地利貧瘠,紅土平時經日曬後顯得相當堅硬,即使邊坡陡峭仍不易崩落,粉碎後呈粉末狀,愈雨水沖刷時極易隨雨水流失,這點由今日大肚山每逢大雨,山腳下即紅水滾滾,水中夾雜大量紅土泥沙,山溝中殘留大量的鵝卵石,可見一般。如以今日山溝擴張之速度及郁永河描述三百年台大肚山的景象來看,森林對於大肚山的水土保持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由三百年前郁氏形容大肚山況而言,當時大肚山的保水功能仍相當好,森林猶如大肚山的保護層,對山林整體生態的可持續性。清康熙時期,漢人開始進入大肚區域進行開發,從砍樹興建房舍,開闢耕作區及大量伐樟取腦後,大大改變了大肚山的山貌,也失去了森林的天然水土保護層。山溝逐漸擴大,水土逐漸流失,開始往台地方向侵蝕,始至今日山溝仍逐漸擴張沒有減緩。而原本儲存於山體中的水份,亦逐漸流失,無法保存於山體之中。伐樟取腦後大肚山整體生態環境以有所轉變,雨林林相逐漸消失,日治時期開始對大肚山進行相思樹之造林,減緩了開發所帶來的缺水問題,此時期大肚山山頂台地聚落區仍有井水可用,如現今瑞井聚落仍存有三口古井,山腳下某些山溝的石縫中仍友些許泉水湧出,但水量雖大不如前,但仍可供灌溉,如台中縣大肚鄉的山陽大排。國府時期以降,由於山頂台地大面積的開發,使得失去天然保水屏障的地表,原本於林下可保持相當濕度的環境,如今曝曬在烈日之下,地表保水功能盡失,造成大肚山今日乾燥貧瘠的紅土表層。在民國五、六○年代大肚山頂仍被視為不適合人居住之地,政府於民國六、七○年代曾於山頂興建國民住宅,但銷售不佳,無人進駐,歸咎其最大原因不外乎「風」、「水」兩項因素,強風、無水造成當時三棟25萬的透天國宅仍乏人問津的窘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