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無宏觀的規劃視野 則無永續發展的契機

1960~1970年代台灣產業發展由農業逐漸轉型為工業,政府各項政策亦以發展工業為主軸。如「客廳即工廠」、「低等則農田規劃為小型工業區」,等重工輕農的各項政策,1979年7月17日中時花東版即刊登一則新聞「省府為配合農業區域之發展,已決定在全省交通便利,勞力較多的農村地區,優先設立小型工業區,其面積以10至20公頃為原則,各鄉鎮應即調查轄區內符合上述條件之農村地區工業用地,然後查明其地價及開發所需經費,連同工業用地圖冊,於7月25日前報送縣府,以便轉呈省府參辦。」當時個鄉鎮。此時台灣的農業猶如平埔原住民般,逐漸被迫往山上發展「農業上山」、「高山農業」等。這樣發展的結果,造成今日台灣高山森林生態的破壞。而小型工業區在台灣大量設立的結果是,將工廠的污廢水直接排入灌溉溝渠中,造成大量農田遭受染。1984年3月8日中時新竹版工廠廢水排入灌溉渠道,汙染水源破壞土壤生態,專家指出其嚴重性不該坐視不理,宜及早擬訂防制計劃以杜絕後患。原因就在於當初政策僅著墨於,低等則農田其生產力不佳,發展工業可提高土地利用價值,但卻忽略了發展工業所帶來的土地污染問題,最後因為農田遭受污染所造成的農田休耕,換算下來這樣的結果有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嗎?70年代的錯誤時至今日代價仍然持續的在付出。但今日執政者的思維與當時相比卻顯的更加的愚蠢與不智,更加缺乏宏觀的視野與思維。面對可預知的未來卻仍顯的無知與自恃。在工業污染環伺下的農田能夠有好的收成嗎?今日台灣所面臨的環境生態惡化窘境,已非百年計畫就能夠解決的,如果沒有一套完整個國土保育計畫做為發展準則,未來台灣的前景將相當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