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綠島觀光產業發展概述

機緣下,於二二八當日與文建會長官及所屬相關業務人員,至文建會台東生活美學館正在辦理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參訪,並聽取相關業務簡報。當日在主委及相關人員抵達後,已至中午十分,於是先往餐廳用餐,席間大家就綠島目前發展瓶頸提出意見及看法。意見眾多,但切無法切中綠島目前問題的核心。據席間綠島當地人士表示,綠島目前的問題在於留不住遊客,許多遊客早上上島,傍晚隨即離島,並未在島上過夜,也因此對於島上眾多民宿業者及餐廳業者並未產生較多正面效益。如欲突破綠島目前遊客消費量不足之問題,則必先設法將遊客留下,如此方得以對綠島產生叫大之經濟效益。

十多年前曾經來過綠島,如今再度登島,對綠島感覺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島上的兩間便利商店,其餘皆與十年前相當,並無太大轉變。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但綠島整體的變化不大,相關服務設施亦無差別。相信這幾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於綠島建設的花費英不少,但這些花費卻無法給綠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原因有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沒有切中綠島的主軸發展核心,與各部門間缺乏協調與整合,形成一人一把琴,各談各的調,造成今日綠島無法突破的窘境。

綠島未來可供發展的議題大致有二,一為空間場域上的海洋自然資源的利用,二為時間場域裡的夜綠島的生活規劃,兩個方面。綠島陸域面積15.2平方公里,且大多為丘陵珊瑚礁岩地形,發展有限。但海洋區域卻未綠島未來發展提供一無限寬廣的腹域,但從不見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研究規劃,提供給與前來的遊客一豐富的海洋文化之旅,反而在發展有限的陸地區域不斷進行各項規劃建設。來綠島的遊客一部分是聽聞綠島風貌而來,另一部分則為身愛綠島海洋資源的潛水客。前者來綠島不外租量機車環島個景點繞一圈,拍拍照片,到海邊潮間帶看一看。綠島陸域各景點繞一趟,大約為一天不到的時間,即可完成,這也就是前面所述,早上登島,下午離島旅遊型態的遊客。這也就是綠島目前急需開發的客源群。無限寬廣的海洋自然資源,卻沒能充分的利用與規劃,海上活動通常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可將遊客停留時間拉長,並解充分的將綠島的在地特性(海洋文化)給予充分展現。並解培養長(定)期性的遊客(潛水客),規劃親水性海洋生態教育館(非一般水族館),主動導引式旅遊設施規劃,將目前遊客上島後騎乘機車到處亂鑽的現象予以改善,確立綠島海洋生態保育旅遊發展主軸,並予以充分配合落實。如此可改善遊客對於綠島旅遊特性的觀感與意象。海上活動畢竟有其季節性,必須在規劃輔助活動,並於夜間進行,則有助於綠島未來開發潛在客源的可行性,而這樣的重責大任則須落實於現今台東生活美學館所進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規劃上。

將綠島的在地文化特性與人權這樣一個議題做結合,實在是有些勉強,尤其是聽完主辦機關與規劃單位對於這30於公頃的文化園區規劃的簡報後,更是憂心。人權的一提示可以發揮的一個議題,但絕非這30於公頃廣大腹地的發展主軸,這樣的議題缺發在地性與特殊性,因為他可以在全台各地進行發酵,並不一定在綠島,況且現在在一般人心中提及綠島大家想到的也不一定是人權或是什麼的,用這樣的一個缺乏在地文化特性的議題作為發展主軸時,是很冒險的。如果將時空的長度與廣度拉長來看,綠島已知文化以可追溯致史前文明時期,而監獄的歷史至今僅僅述近百年歷史,以此定位綠島稍嫌武斷,整個文化園區對於綠島除監獄外的文化歷史展現十分貧乏,而對於監獄文化的展現模式流於表像,且無法與現今綠島發展產業旅遊鄉結合。如從時間的廣域上與綠島整體旅遊發展上來看待此園區的規劃,除白天的展示外,如何導入夜間展演主軸應為此案重點發展主軸之一,非一昧地復原建築物。我們常常形容該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為台灣黑暗的時期,那正好可以黑暗切入規劃設計的主軸,並將部分展演項目在夜間以燈光進行展演,以靜態燈光秀及動態舞台劇表演,來展現黑暗時代仍有許多盞奮力於風中為大家綻放光明的殘燭,燃燒自己,點亮了我們的未來。如此,遊客們在綠島的夜晚將不再深沈,反而是具有知性與感性文化的夜綠島。白晝是太平洋裡的一顆翡翠,夜間為綻放光明一顆明珠,這才是綠島可期待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