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無宏觀的規劃視野 則無永續發展的契機

1960~1970年代台灣產業發展由農業逐漸轉型為工業,政府各項政策亦以發展工業為主軸。如「客廳即工廠」、「低等則農田規劃為小型工業區」,等重工輕農的各項政策,1979年7月17日中時花東版即刊登一則新聞「省府為配合農業區域之發展,已決定在全省交通便利,勞力較多的農村地區,優先設立小型工業區,其面積以10至20公頃為原則,各鄉鎮應即調查轄區內符合上述條件之農村地區工業用地,然後查明其地價及開發所需經費,連同工業用地圖冊,於7月25日前報送縣府,以便轉呈省府參辦。」當時個鄉鎮。此時台灣的農業猶如平埔原住民般,逐漸被迫往山上發展「農業上山」、「高山農業」等。這樣發展的結果,造成今日台灣高山森林生態的破壞。而小型工業區在台灣大量設立的結果是,將工廠的污廢水直接排入灌溉溝渠中,造成大量農田遭受染。1984年3月8日中時新竹版工廠廢水排入灌溉渠道,汙染水源破壞土壤生態,專家指出其嚴重性不該坐視不理,宜及早擬訂防制計劃以杜絕後患。原因就在於當初政策僅著墨於,低等則農田其生產力不佳,發展工業可提高土地利用價值,但卻忽略了發展工業所帶來的土地污染問題,最後因為農田遭受污染所造成的農田休耕,換算下來這樣的結果有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嗎?70年代的錯誤時至今日代價仍然持續的在付出。但今日執政者的思維與當時相比卻顯的更加的愚蠢與不智,更加缺乏宏觀的視野與思維。面對可預知的未來卻仍顯的無知與自恃。在工業污染環伺下的農田能夠有好的收成嗎?今日台灣所面臨的環境生態惡化窘境,已非百年計畫就能夠解決的,如果沒有一套完整個國土保育計畫做為發展準則,未來台灣的前景將相當的坎坷。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因應環境改變的建築型態--莫拉克建築


「演化」:個人對該詞的定義為「生物為因應自然環境變動所產生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行為,目的在於延續該族群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人究竟有沒有能力征服自然?經過幾千年來的證明,答案十分的明顯,但這也似乎成為號稱萬物之靈的人,所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什麼樣的環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傳統(生活、建築、行為…等等),自然界提供什麼樣的素材,人就使用該素材來呈現出一道完美的料理,如中國黃土高原的窯洞、台灣排灣族、魯凱族的石版屋、愛斯基摩人的冰屋、賽夏族的竹造建築…等等都是人與環境對話下的產物。但曾幾何時,這樣的人與自然對話機制,隨著人類高度文明化的發展,逐漸的失去。「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樣的廣告詞常常出現於現代人的耳邊,但諷刺的是,高度科技化的結果卻是讓人失去人性,也失去適應自然環境的本能。
建築是我人生第一個專業,當了許久的建築逃兵,也讓我有機會從非建築的角度來看建築。記得當初開始作設計的時候,老師們都會問一個問題「你的建築設計如何去與環境相呼應」,學生的回答不外乎是通風、日照、VIEW等元素,對於最重要的大區域環境的特性,所衍生出的問題卻忽略了。這也是最重要的項目,也就是構成生態建築最重要的要件之一。台灣位處西太平洋與歐亞陸塊交接地帶,面積雖小,但地理環境的變異確是很大,但從南到北建築型態卻是十分相似,沒有多大的轉變。相較於四百年前,台灣原住民所呈現出的多元型態,十分迥異,這代表的就是文明的發展嗎?一幢幢嶄新、新潮、充滿科技化新的建築,聳立在台灣的土地上,有的甚至曾經是世界第一高樓,但這樣的建築物,放在台北、紐約、東京、巴黎、香港、上海似乎都可以,但如果把蘭嶼達悟族傳統房舍,放在其他地方,不要說國外台灣西部就好,即顯得格格不入,其原因就在於達悟人傳統房舍是達悟人與蘭嶼對所產生的結果,自然無法適應其他區域的地理環境特性。
去年莫拉克(八八)風災,造成台灣南部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分析其原因有很多,也有很多事後的災後處理程序再進行。但基本上仍是以「人可改變自然」的角度與思維來因應災後處理措施,這樣的措施非但不能保證治標,亦確定無法治本,下次同樣的災害再度來臨時,居民的生命財產仍暴露在威脅之中,而面對這樣具威脅性的外在環境,就生態的角度而言,最佳的處理程序是遠離威脅,住到人該住的地方去,把自然的領域還給自然。但如果無法做這樣妥適的處理時,適應環境所衍生出的生活型態與模式,即是解決的方式之一。就易淹水地區的建築構造而言,為減少該地區每年因水災所造成之生命財產損失,就應衍生出適應於該地特殊氣候環境的建築型態(荷蘭亦發展出浮動建築,筆者並未見過其設計圖,故不知其設計原理為何),為紀念去年莫拉克風災部性師生的同胞,故將這樣的建築型態稱為「88建築或莫拉克建築」。這樣的建築型態是結合筏式基礎與固定是浮動碼頭的概念而產生,其主要特性為建築物能隨水位上升而升高,當大水消退時期又能恢復原有高程,完全靠自然歷不假其他動力。其最大結構特性在於柱結構與樑版牆結構分離,柱之主要功能為防止建築物左右移動,房屋如同外殼,套於柱上(詳設計圖說草圖),如此建物即能隨流體上下移動,不致產生隨波逐流之現象。此建築型態僅為概念,細部實務仍有待建築界菁英,後續發展精進。建築不應僅追求外觀的華麗炫耀,家是提供給人安全舒適的地方,建築仍應回歸以保障人生命財產安全,確實與環境相呼應之基本原則。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0314綠島榜首濕地



綠島也有溼地,綠島是座珊瑚礁島嶼,但這麼小的島嶼在山頂竟然也有溼地...

1968 Green Island V.S 2010綠島


偶然發現一批1968年綠島的舊相片,於是循著前人的軌跡,再探綠島~~~

台東暫留


每次因業務需要進出綠島前,都順便在台東停留一夜,處理一些業務。晚上時分總是喜歡在台東誠品逛一逛,享受一下台東生活的優閒感,很喜歡這種環境,雖然沒有都會區誠品那麼大,但這種感覺卻是都會沒有的。

國土總體檢


「88水災」之後,依慣例又是一堆皮球亂飛、口水亂噴的相互指責。但這些能改變什麼呢?從桃芝、納莉、敏督利、到近年的卡玫基,平均兩三年台灣就一場造成重大損失的風災發生。相同的劇本,不同的場景,傷心的情節,一而再的在我們眼前重播,這樣的戲碼,台灣的人民還要看多久?傷的不重嗎?教訓在哪裡呢?經驗又跑到何處去了?為什麼到今日政府及民眾都還不願意面對台灣國土的真相。
有關台灣的地理地質概況及氣候特性在此就不再贅述,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台灣土地超限利用問題」。從六龜寶來溫泉受敏督利重創後,再來的谷關,卡玫基的廬山,到本次莫拉克的知本,溫泉區的開發問題已成為這幾年繼伐木與高山農業後,另一項攸關台灣國土規劃利用的議題,台灣溫泉的發生位置大多位於河川行水區,而開發位置大多位於溫泉露頭處附近的河階臺地或是沖積扇平原,這種地理區位提供較容易且擁有較為寬廣的腹地,可供開發利用。近年來泡湯在台灣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活動,於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全台各大溫泉區都有規模大小不等的開發行為,在既有的腹地以不敷使用的情況下,無論是往上(山頂)或是往下(河川行水區)發展都將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造成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將人與自然現象(風災水患)的緩衝空間予以壓縮,這緩衝空間即為所謂的邊際土地,當邊際土地大量開發時,壓縮了人與自然間維持平衡所需的緩衝空間,進而造成所謂的天然災害,而溫泉區的超限利用開發即為類似案例之一。昔日的寶來、谷關、廬山,今日的知本,下一個將會發生在哪裡呢?
維持人與自然間擁有足夠承受地體改變的空間(緩衝地帶),也就是維生生態體系保護帶的規劃與建構,才是解決近年來不斷發生災害的根本解決之道。然而要建立這樣的保護帶,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全面性的國土總體檢,利用航照圖及相關地理資訊系統,將國土保全區域劃設出來,進行國土復育工作。將屬於自然的土地還給自然,將人群帶到能夠安全居住的區域,所謂的天災將變成台灣這塊土地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在地人地關係也就變得更為密切了。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鷹與浪




每當東北季風增強,北邊風浪也跟著大了起來
就會看見魚鷹出來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