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0314綠島榜首濕地



綠島也有溼地,綠島是座珊瑚礁島嶼,但這麼小的島嶼在山頂竟然也有溼地...

1968 Green Island V.S 2010綠島


偶然發現一批1968年綠島的舊相片,於是循著前人的軌跡,再探綠島~~~

台東暫留


每次因業務需要進出綠島前,都順便在台東停留一夜,處理一些業務。晚上時分總是喜歡在台東誠品逛一逛,享受一下台東生活的優閒感,很喜歡這種環境,雖然沒有都會區誠品那麼大,但這種感覺卻是都會沒有的。

國土總體檢


「88水災」之後,依慣例又是一堆皮球亂飛、口水亂噴的相互指責。但這些能改變什麼呢?從桃芝、納莉、敏督利、到近年的卡玫基,平均兩三年台灣就一場造成重大損失的風災發生。相同的劇本,不同的場景,傷心的情節,一而再的在我們眼前重播,這樣的戲碼,台灣的人民還要看多久?傷的不重嗎?教訓在哪裡呢?經驗又跑到何處去了?為什麼到今日政府及民眾都還不願意面對台灣國土的真相。
有關台灣的地理地質概況及氣候特性在此就不再贅述,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台灣土地超限利用問題」。從六龜寶來溫泉受敏督利重創後,再來的谷關,卡玫基的廬山,到本次莫拉克的知本,溫泉區的開發問題已成為這幾年繼伐木與高山農業後,另一項攸關台灣國土規劃利用的議題,台灣溫泉的發生位置大多位於河川行水區,而開發位置大多位於溫泉露頭處附近的河階臺地或是沖積扇平原,這種地理區位提供較容易且擁有較為寬廣的腹地,可供開發利用。近年來泡湯在台灣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活動,於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全台各大溫泉區都有規模大小不等的開發行為,在既有的腹地以不敷使用的情況下,無論是往上(山頂)或是往下(河川行水區)發展都將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造成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將人與自然現象(風災水患)的緩衝空間予以壓縮,這緩衝空間即為所謂的邊際土地,當邊際土地大量開發時,壓縮了人與自然間維持平衡所需的緩衝空間,進而造成所謂的天然災害,而溫泉區的超限利用開發即為類似案例之一。昔日的寶來、谷關、廬山,今日的知本,下一個將會發生在哪裡呢?
維持人與自然間擁有足夠承受地體改變的空間(緩衝地帶),也就是維生生態體系保護帶的規劃與建構,才是解決近年來不斷發生災害的根本解決之道。然而要建立這樣的保護帶,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全面性的國土總體檢,利用航照圖及相關地理資訊系統,將國土保全區域劃設出來,進行國土復育工作。將屬於自然的土地還給自然,將人群帶到能夠安全居住的區域,所謂的天災將變成台灣這塊土地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在地人地關係也就變得更為密切了。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鷹與浪




每當東北季風增強,北邊風浪也跟著大了起來
就會看見魚鷹出來獵食......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關於「曾文越域引水案」之聲明-警告中華民國政府

《本文摘錄自陳玉峰教授所著亂世鴻爪一書》

筆者於1988年及2005年全面調查南橫公路沿線山林生態系得知,近18年來南橫植被存有普遍退化的現象,加上1990年代以降,全球氣候變遷、地球加速暖化,氣象(候)因子之兩極化或極端化的現象十分顯著,台灣降雨(水)線全面北移,且旱澇交替急促而無能預測;2005年3.4寒害、3次強颱掀起異象焚風,導致全台各地樟、殼原始林木受損嚴重,然而,不僅無人關注,全國更渾然不解於超級生態浩劫很可能隨時降臨,而台灣於極短暫時間內,肇自生態鉅變而亡國的機率,大大提高。
南台生態系原本屬於冬旱缺水系統,史上曾有近280天不降一滴雨的紀錄,如今氣候異象已猛爆發生,60年來台灣當局盲目「人定勝天」的工程暴力從未反思,今更藉由精進非凡的科技,加速摧殘天然生態系,所謂越域引水便是「暗殺」山林的隱形伎倆,基於生態良知與世代倫理,筆者不得不挺身呼應南台反越域引水運動,且加註聲明如下:
一、 台灣氣候變遷暨生態系長期演化已進入劇變時期,山林局部或大規模死亡現象自1990年代已斷續發生,任何重大改變自然生態系因子運作的逆向操作,必將導致生界無可挽回的傷殘,政府及國人理應全面警戒且慎謀應變。
二、 越域引水將導致不同區域水文系統根本性、重大性改變,且必將引發氣候及生界演化原本面臨的劇變,產生加乘超級毀滅性的效應,不僅落井下石,更加作等比級數之肇災,卻因現今科技無能完全證明龐雜因果的關係,極可能引致世代冤情,斷送子孫命脈而死無對證。
三、 南台原屬歷史缺水區,必將因越域引水,導致荖濃溪流域的浩劫;而高屏地區先天不足,今已全然進入鉅變階段,若貿然實施越域引水,極為可能迫令高屏維生生態系土崩瓦解,筆者在此鄭重警告當局,且留下歷史見證。
四、 曾文越域引水案不僅是原住民生存、生計、生文、人文的捍衛戰,更是台灣世代生機大作戰,筆者呼籲國人提昇世代倫理及生態良知,全面投入台灣前途保衛戰,全方位反制顢頇工程。
五、 嚴重警告「假本土政權」之無知、開發派之「蓄意無知」,提醒並呼籲當局,針對國土、全台水文系統暨歷來相關施政進行總檢討,立即停止曾文越域案,通盤籌謀環境正義之伸張,理性且長遠援提各類因應計畫。
六、 台灣21世紀的保育運動必已進臻總體文化大革命、價值大改造,天文、地文、人文、生文大融合的大運動已然揭開,全國151條河川必須維持其健全天然運作,而政治生態也將因生態政治,獲致智慧與慈悲的大提昇。

敬請全民聲援、力挺「終止全國越域引水運動」。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體驗生活 享受慢活

每年的夏季是綠島的觀光旺季,一艘又一艘的客䑳,載滿著抱著期待心情前來的旅客。霎時間,彷彿看見我就在人群中,十多年前的我。
早上五點多起來,收拾行囊往台中火車站出發,搭上早上0605開往台東的自強號列車,開始這趟綠島之旅,開車不久即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十一點多醒來之後,台東就到了。出了車站招了輛計程車,往富岡漁港前進,搭上了往綠島的船,往嚮往以久的度假島嶼前進,途中遇見兩三百隻海豚在船邊飛躍,還護送了我們一程。踏上綠島的土地,一眼望去儘是一列列的機車,整齊的派列在岸邊,租了輛車及前往今天的下榻之地。綠島的陽光不要錢,努力的發光發熱,到了下榻旅館,先開強著冷氣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傍晚時分,山與海的陪伴下,太陽慢慢的落在海與山相連的那邊,綠島的夜,也慢慢的展開。吃羊肉、洗溫泉、旅舍看電視,夜晚也就這樣打發過去了。隔天一早起來,往南寮美芝城去吃海景早餐,吃完後,騎著機車,開始展開環島之旅,人權紀念園區、牛頭山、燕子洞、觀音亭、柚子湖、哈巴狗、海上長城、石朗潮間帶,又到了離開的時候了,搭上中午的船離開綠島,循原路回到台中,一趟「知性的綠島之旅」結束了。但綠島在哪裡…?
綠島在哪裡?一般人提及綠島不外乎是浮潛、大哥監獄、機車環島、海洋生態。而綠島的旅遊方式呢,就跟上述的差不多,轟轟轟騎了一圈就離開了,最後人家問起綠島之旅,十個人的回答有九個一樣。近年來生態意識高漲,不免俗的在綠島的旅遊游程中也多了一項「生態旅遊」,而所謂的生態旅遊呢,就是夜間由業者帶領著一團團的遊客,兩人一輛機車,一路浩浩蕩蕩的穿梭在綠島的各個區域,尋找保育類野生動物,八卦(椰子蟹)、津田氏大頭竹節蟲等明星級的物種,而往往在尋找的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八卦的近親(寄居蟹、陸蟹),或是其他夜行性的小動物慘死輪下(據統計一個晚上約有三百隻動物慘遭不幸),這樣的旅遊模式就是綠島最新興起的旅遊型態「生態旅遊」。
年初因緣際會下,又回到了綠島,這半年來對於眼前的綠島,與印象中的綠島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心境由一名遊客,轉變為在地生活的人,同時也感受到了真正的綠島,海洋的綠島,綠島的綠島。上個月有同學正好要前來綠島旅遊,我問他們,你們要不要改變一下心態,來綠島生活,短期生活。於是他們就以一種不懷著任何目的(隨緣)的心,前來綠島。部分的時間,協助我的工作進行,並且融入當地的生活,我們住在老船長的家,也把那當做自己的家,跟老船長家人生活在一起,早晨醒來望著窗外藍的不能再藍的海洋與天空,看著公館港裡進進出出的漁船,傍晚十分西邊的天空是那麼的清晰,北大武、美奈田本山都映在眼簾,偶而跟著老船長一起出海,穿過樓門岩,傍晚與大家做在公館港旁的海堤上,享受著海風的輕拂,晚上與大家喝著啤酒把酒言歡,帶著星星入眠,體驗著綠島海洋民族的生活特性,一星期沒有去島上哪個景點遊玩,沒有去體驗生態旅遊,但回程的行囊裡,卻裝滿了對綠島的濃濃記憶。不一樣的旅遊形態,體驗不一樣的綠島,也許可以說這趟旅程是「慢活在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