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蘭嶼雜札(中)の優游飛魚


繞過龍頭岩後隨即開始往北前進,這一路上兩旁大多是茂密的森林,綠島與蘭嶼都不缺水,這點從兩座島嶼上都有水田的存在可得到印證,小島嶼不用為了缺水而感到煩憂,跟島上濃密的森林覆蓋度有絕對的關係,降雨後的雨水經過滲透進入地層之中,濃密的森林讓水分免於受到蒸散作用而流失,這就是古老先民的智慧,因取用自然資源,所以必須保護自然讓其免於滅絕。往北走沒多久就看見西邊的景致有點不一樣,在地形地貌上很類似綠島的牛頭山都是海涯地形連植被也相差無幾,一大片草原,綠島牛頭山因位處綠島之東北角,冬季時東北季風強勁不利於喬木生長,整體地景呈現草原與林投灌叢為主的植物優勢社會,蘭嶼的海涯地形恰好相反,他位處蘭嶼島的西南位置,但在整體地景地貌上卻嶼綠島牛頭山一致,這應該是與夏季西南氣流(大南風)有關,海蝕平台上的喬木一旦遭受到破壞,就很難恢復森林的樣貌了,這讓我想起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大崩壞(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一書中對復活節島的描述,破壞後整座島嶼現今只剩下草原與矮灌叢的景觀風貌,所以該地稱之為青青草原。而在對於地理景觀的命名上台灣人實在是缺乏創意,某種程度上跟外來移民長期統治有關,漢人與日人慣用家鄉熟悉的景物來位地方命名,如高雄的岡山,及台灣很多小字輩的景點如小長城、小瑞士、小西湖等等或是就直接剽竊其他地方的地景名稱來用,如台中大肚的萬里長城步道、梨山蘭嶼的天池,再就是大家有志一同的命名,如蘭嶼及清境都有青青草原,淡水高雄茄萣都有漁人碼頭等等。再則翻越蘭嶼觀光地圖上的相關景點命名就可發現許多景點都已被外來詞所取代,像是鱷魚岩、雙獅岩、饅頭岩、坦克岩、軍艦岩、玉女岩、龍頭岩等等,真正當地人用的名稱已經不復見或早已遺忘,原住民正名運動應該加入原鄉地名的正名運動,將屬於台灣本土地名還給台灣這塊土地。



去過了蘭嶼東岸的兩個部落,接下來就繞回西岸這邊首先到達的是紅頭部落,其實紅頭部落於漁人部落相距不遠車行步道五分鐘即可到達,同時都面臨八代灣,而兩個部落的現代化開發也比其他部落較為快速,幾乎不見傳統家屋聚落(也可能是我未深入村落進行踏查),漢人到蘭嶼發展大多也集中在這兩聚落內,如果說南寮是綠島的西門町,那紅頭漁人就是蘭嶼的西門町了,這兩部落給我感覺除八代灣內停泊的小拼板舟外,較無感受到蘭嶼的達悟文化,這應該是這兩部落較早與外界接觸,接受到現代文明的入侵有關,但是水芋田、涼台仍然存在於部落之中,國民政府再幫蘭嶼人建新社區時,基本上採取棋盤階梯化的方式進行規劃,一層一層的往山坡上開發,垂直的部分則闢建為道路,跟排灣族瑪家聚落的規劃方式相差無幾。


接著我們就來到位於蘭嶼機場旁的蘭恩文教基金會園區,很可惜的是現在是淡季,所以蘭嶼傳統文物館沒有開放,我們只能在外面拍幾張照片即離開,


到了機場一方面停下來休息,另一方面也到機場內接收一下文明的汙染,蘭嶼的行動電話通訊僅有中華電信收訊較佳,但也是2G通訊,蘭嶼機場有免費的iTaiwan(Wi-Fi)可以使用,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在蘭嶼機場使用免費的無線網路。


在接受文明汙染完成後與夥伴繼續往下一個部落前進,此時我們已經繞蘭嶼一圈了,因為我們剛剛就是從蘭嶼機場騎車前往二姐的民宿,所以這段路還算比較熟悉。機場旁邊筆直的道路讓人充分的享受聘馳的快感(非飆車),一邊是壯闊的大山另一邊是深闊的海洋,悠遊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呢!


蘭嶼環島公路一般是山一邊是海而旁邊的大山山勢相當陡峻,坡度大約大於50~90度的陡坡越接近山頭越陡,這點也與綠島相差無幾,椰油部落是蘭嶼重要的政教中心,蘭嶼鄉公所(新鄉公所正在興建座落於紅頭村)、代表會、分駐所、消防隊、蘭嶼中學都集中在這部落內,蘭嶼最大的港口開元港也在這部落範圍內,蘭嶼有許多的港口第二大的是台電專屬的龍門港,嚴格來說蘭嶼並不需要許多的港口,現代規劃的港口都是給現代化的漁船使用,蘭嶼傳統拼板舟根本就無法使用,傳統拼板舟只要是有沙灘的地方就可以上岸,去年漁業署好像有個計畫是要擴大開元港,如果計畫承辦人去過蘭嶼就應該知道其實這是不需要的,現今開元港的使用頻度就不高,小型機動漁船約20餘艘,小型貨輪每周二、四進行民生運補客輪則不定期航行,其餘時間港口冷冷清清沒什麼活動跡象根本沒有必要擴建優化現有港口使用機能即可,這點在全台很多公共設施的使用上都適用。


繞了一圈終於要回到朗島部落了,進朗島部落全會先經過一個稱之為五孔洞的地方,這五個洞應該是侵蝕所造成的海蝕洞,站在洞口往裡看感到也些許的涼意,但裡面卻有人活動的跡象看起來是某種聚會,第三個洞洞口有個十字架,也許這是當地原住民做禮拜或是進行某種傳統儀式的場所,有些洞口還用鐵絲網圍起來,基於尊重原住民區域的想法我們決定還是不入內,在洞外看看就好。大約下午五點我們一行人回到了民宿,大家各自整理行李及打理自己內務,我呢?就跑到民宿的二樓天台上拍照發呆,看著大海看著後面的傳統聚落想著我們每天再喊的海洋文化,400年的海洋文化對照著後面這一群千年以上的海洋民族,誰更有資格去談論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我們在制定人海政策的同時卻不見海洋民族的耆老們被徵詢如何創造與海的和諧夥伴關係,同樣的在以法制處理人地關係的同時也忽略了千年傳統的原住民族生態智慧。


蘭嶼的夜晚格外的寧靜,浪聲、雨聲、風聲交雜著旅人與主人的對話聲,蘭嶼對我們這群旅人而言雖然經過一下午的對話,但仍無法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面紗下的臉龐是否如二姐般的靦腆粗曠不得而知。用完餐後與二姐與謝大哥在客廳內閒聊,謝大哥他們顯然是對於我們此行的「基本想法」有所了解,為了不讓我們有所遺憾的離開蘭嶼,主動提出明日帶我們去參觀他親手建築的傳統家屋。由於朗島部落晚上用餐地點比較不易,需要到椰油部落才有晚餐可以吃,前來之前本來計畫是想在二姐家搭伙,但是可能是事先溝通的問題或是食材不足問題,變成我們只在二姐家用一餐風味餐,我對蘭嶼二姐風味餐並無概念所以並未對內容多所了解,於是我們相約隔日下午四時參觀傳統家屋,參觀完畢後再回民宿享用風味餐。在一陣閒聊之後,想說蘭嶼晚上沒什麼休閒活動,除了總共16台的數位電視外,沒有其他節目可觀看,而網路在朗島又不通二姐家也沒有裝ADSL網路,我們只好窩在房間討論著明天的行程與閒聊,10點一到有人就要準時入眠,這對我這個超級夜貓子而言真是輾轉難眠,生理時鐘無法調適過來,窗外雨聲不斷心裡想的是該如何讓自己盡快入眠,最後還是我的iPad搭配微弱的2G訊號陪我度過這蘭嶼的夜。
《正在進行傳統編織的二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