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東北季風增強,北邊風浪也跟著大了起來
就會看見魚鷹出來獵食......
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其存在價值與意義,當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經濟性的評價時,就產生了對價經濟關係,這種關係通常是以貨幣做單位。這樣的對價通常有個需求者及供應者,當需求者需求某種自然資源時,供應者即提供該種自然資源進行交換,產生交易行為,這樣的交易行為通常是直接有形的交易,通常也是計算自然資源其價值性最直接的方式。如魚貨市場上的魚,或山產店裡的各項山產。但自然資源除了這樣直接交易的市場所給予的經濟價值外,難道沒有其他的價值了嗎?以下用兩個例子做說明。
2000年筆者前往琉球旅遊時,參觀琉球海洋公園,聽導遊解說,該花園裡的蘭花皆來自於台灣,台灣遊客為琉球外國遊客之最大比例。心想日本來用低價買進台灣蘭花,卻又用更高的價值型態賣回給台灣。這一盆蘭花的價值到底是多少,對台灣而言,栽種一盆蘭花後外銷至日本,換取金錢,這盆蘭花成本可能100元,賣給日本200元,為台灣賺到100元,這盆蘭花在台灣的經濟價值是100元。但日本花200元買到蘭花後,將其種植於蘭花園內供人參觀,到日本琉球參觀的人又以台灣人為大宗,平均一天約三至四團總共約30-50人,蘭花園的票價670日圓約合台幣225元。我們賣蘭花給日本,日本得到蘭花,這是有形的實體交易,此時蘭花的價值是100元,但我們沒有蘭花了。而在日本呢?得到了蘭花,又將蘭花的無形價值賣回台灣。而這賣回的價錢是數倍於當初賣給日本的價錢。同樣一盆蘭花,已不同的交易模式進行交易,也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試問這一盆蘭花的價值是多少?(國營沖繩紀念公園 http://oki-park.jp/ta/index.html)
近年來,潛水界最熱門的不外乎是豆丁海馬,中央研究院鄭明修老師說:他第一次看見豆丁海馬是在印尼,花了台幣一萬元左右,就只為了看三分鐘的豆丁海馬,而且還需要排隊才看的見。最近在台灣海域亦陸續發現豆丁海馬的蹤跡,而也發展出類似於印尼的潛水旅遊模式,一隻豆丁海馬可創造多少經濟價值呢?從台北(或台灣各地出發),搭乘交通工具到墾丁,在租船跟潛水教練出海,然後在墾丁的消費,難怪鄭明修博士會說,豆丁海馬才是墾丁的海角七億。再問您給這隻豆丁海馬出多少價錢呢?
從50年代以降,台灣大肆開發自然資源已換取經濟利益,如森林的砍伐與各種類型的土地的開發,更在全球工業化發展的加持下,一切已所謂的經濟發展為目標,犧牲環境以換取短暫而表面的經濟效益,這樣的開發模式竟然持續到2008年代的今日還是一樣的思維。開發一堆工業區、科學園區,但這一切的開發以抵不過一次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工業沒了,自然資源被犧牲了,在這樣明顯的利弊兩相消抵下,難道我們還不知什麼是今日臺灣該追求的目標嗎?
機緣下,於二二八當日與文建會長官及所屬相關業務人員,至文建會台東生活美學館正在辦理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參訪,並聽取相關業務簡報。當日在主委及相關人員抵達後,已至中午十分,於是先往餐廳用餐,席間大家就綠島目前發展瓶頸提出意見及看法。意見眾多,但切無法切中綠島目前問題的核心。據席間綠島當地人士表示,綠島目前的問題在於留不住遊客,許多遊客早上上島,傍晚隨即離島,並未在島上過夜,也因此對於島上眾多民宿業者及餐廳業者並未產生較多正面效益。如欲突破綠島目前遊客消費量不足之問題,則必先設法將遊客留下,如此方得以對綠島產生叫大之經濟效益。
十多年前曾經來過綠島,如今再度登島,對綠島感覺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島上的兩間便利商店,其餘皆與十年前相當,並無太大轉變。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但綠島整體的變化不大,相關服務設施亦無差別。相信這幾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於綠島建設的花費英不少,但這些花費卻無法給綠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原因有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沒有切中綠島的主軸發展核心,與各部門間缺乏協調與整合,形成一人一把琴,各談各的調,造成今日綠島無法突破的窘境。
綠島未來可供發展的議題大致有二,一為空間場域上的海洋自然資源的利用,二為時間場域裡的夜綠島的生活規劃,兩個方面。綠島陸域面積15.2平方公里,且大多為丘陵珊瑚礁岩地形,發展有限。但海洋區域卻未綠島未來發展提供一無限寬廣的腹域,但從不見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研究規劃,提供給與前來的遊客一豐富的海洋文化之旅,反而在發展有限的陸地區域不斷進行各項規劃建設。來綠島的遊客一部分是聽聞綠島風貌而來,另一部分則為身愛綠島海洋資源的潛水客。前者來綠島不外租量機車環島個景點繞一圈,拍拍照片,到海邊潮間帶看一看。綠島陸域各景點繞一趟,大約為一天不到的時間,即可完成,這也就是前面所述,早上登島,下午離島旅遊型態的遊客。這也就是綠島目前急需開發的客源群。無限寬廣的海洋自然資源,卻沒能充分的利用與規劃,海上活動通常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可將遊客停留時間拉長,並解充分的將綠島的在地特性(海洋文化)給予充分展現。並解培養長(定)期性的遊客(潛水客),規劃親水性海洋生態教育館(非一般水族館),主動導引式旅遊設施規劃,將目前遊客上島後騎乘機車到處亂鑽的現象予以改善,確立綠島海洋生態保育旅遊發展主軸,並予以充分配合落實。如此可改善遊客對於綠島旅遊特性的觀感與意象。但海上活動畢竟有其季節性,必須在規劃輔助活動,並於夜間進行,則有助於綠島未來開發潛在客源的可行性,而這樣的重責大任則須落實於現今台東生活美學館所進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規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