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綠水庫(Green reservoir) -- 中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緑水庫(Green reservoir) -- 上
現階段台灣西部平原大多已經過先民的開發,其山林所呈現之景象以不復從前。以現在台灣中部地區大肚山脈為例,1697年(清聖祖康熙36年)郁永河採礦途經大肚社時對當時大肚山有這樣的描述:
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磳蹬殊因,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番人狀貌轉陋。
十三日,渡大溪,過沙轆社至牛罵社,社屋隘甚,值雨過,殊濕,假番室牖外社塌,緣梯而登,雖無門欄,喜其高潔。
十四日,陰霾、大雨,不得行,午後雨止,聞海吼聲,如前塘怒朝至夜不息。社人云『海吼是雨徵也。
十五十六日皆雨,前溪新水方怒,不敢前進。
十七日,小霽,余榻面山,霾霧障之,凡五日,苦不得一睹其麓,忽見開朗,殊快。念野番跳梁,前山實為藩籬,不知山後深山,當做何狀,將登麓望之。社人謂『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簇立至,慎毋往。』余頷之,乃策仗披荊,拂草而登,既陟顛,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如蝟毛,連枝累葉,陰嫛晝冥,仰觀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唯有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咳。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其箕踞怒視.。風度林梢,作簌簌聲,肌骨遇寒。瀑流潺潺,尋之不得,而修蛇乃出踝下,覺心怖遂返。(郁永河。1698)
生態學者陳玉峯博士於《裨海紀遊》之生態解說乙文中,對該段文章作以下生態詮釋:
郁氏在6月1日抵清水,其後3天大雨,6月5日已閒不住了,且雨停,因而興起登上大肚台地的念頭。時值雨後,因而大肚台地短促的集水區才有可能「瀑流潺潺」;其攀登的過程,至少經過次生高草地,如五節芒等破壞地,因而「拂草而登」;其次穿越溪谷地,如稜果榕、血桐之次生林或原始香楠、大葉楠、江某,加上桑科的濕潤森林,由於其為陰生,且林木至少三層次,故而「陰翳晝暝,如井窺天」,而空間分化大,復有桑科無花果,故而猴群攀戲其間,很可能地,他也遇見台灣獼猴群的猴王。至於「老猿箕踞怒視」倒有可能是打敗仗的舊猴王,已被放逐者;也因為是溪澗谷地,長蛇爬行自為尋常。
及至爬上台地山頂,「林木如蝟毛」即指上坡段至稜線上,低矮林分如青剛櫟、大頭茶、九芎、烏桕、車桑子、馬尾松、土蜜樹等等,因而「聯枝累葉,林杪簌簌風吹葉聲」,且可能林下芒萁糾結,故而「不可置足」。
大肚台地相當於面海第一道主稜,300多年前當然比現在更靠近海邊,因而推測當時的稜線上林木,可能較今之三義火炎山上的原生樹木矮一些,也就是說,可歸屬於海岸主稜的矮化型森林或灌叢,但以全台海岸灌叢而言,大肚台地的季風比恆春半島或東北部小,加上樹木高度除了風力的顯著效應之外,亦受到基質影響,綜合言之,推估或在5~8公尺之間。夥同形相特徵,推測昔日八卦台地、大肚台地大抵雷同,而三義以北則存有顯著差異。(陳玉峯。2001)
由文中「林木如蝟毛,連枝累葉,陰嫛晝冥,仰觀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可知當時大肚山上林木之茂密程度,其中「林木如蝟毛」的蝟毛,應該是苔蘚類植物附生於樹木上,而樹木如此茂密可見本區域水源豐沛,以致整體林相呈現熱帶雨林狀。而大肚山屬頭嵙山層地質,以卵礫石為主,現今大肚山上乾旱嚴重,幾乎無法儲存水份於土壤中,故僅能種植旱作。以今日大肚山所呈現出的風貌,實難以想像三百年前大肚山,竟是雨水如此豐沛的一個雨林區域。大約三十多年前,大肚山頂鮮少人居住,其原因在於水源不足,冬季時東北季風十分強勁,以致大部分人不願居住於此。短短三百年間,降雨量是否真有如此大的變化,沒有正確的科學記錄可供比較。但如以現今整體來看,似乎有些端倪可供研討。
[1] 以下黃河、長江、萊茵河、多瑙河等河川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09-03-09。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豆丁海馬與蘭花談自然資源保育之潛在經濟價值
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其存在價值與意義,當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經濟性的評價時,就產生了對價經濟關係,這種關係通常是以貨幣做單位。這樣的對價通常有個需求者及供應者,當需求者需求某種自然資源時,供應者即提供該種自然資源進行交換,產生交易行為,這樣的交易行為通常是直接有形的交易,通常也是計算自然資源其價值性最直接的方式。如魚貨市場上的魚,或山產店裡的各項山產。但自然資源除了這樣直接交易的市場所給予的經濟價值外,難道沒有其他的價值了嗎?以下用兩個例子做說明。
2000年筆者前往琉球旅遊時,參觀琉球海洋公園,聽導遊解說,該花園裡的蘭花皆來自於台灣,台灣遊客為琉球外國遊客之最大比例。心想日本來用低價買進台灣蘭花,卻又用更高的價值型態賣回給台灣。這一盆蘭花的價值到底是多少,對台灣而言,栽種一盆蘭花後外銷至日本,換取金錢,這盆蘭花成本可能100元,賣給日本200元,為台灣賺到100元,這盆蘭花在台灣的經濟價值是100元。但日本花200元買到蘭花後,將其種植於蘭花園內供人參觀,到日本琉球參觀的人又以台灣人為大宗,平均一天約三至四團總共約30-50人,蘭花園的票價670日圓約合台幣225元。我們賣蘭花給日本,日本得到蘭花,這是有形的實體交易,此時蘭花的價值是100元,但我們沒有蘭花了。而在日本呢?得到了蘭花,又將蘭花的無形價值賣回台灣。而這賣回的價錢是數倍於當初賣給日本的價錢。同樣一盆蘭花,已不同的交易模式進行交易,也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試問這一盆蘭花的價值是多少?(國營沖繩紀念公園 http://oki-park.jp/ta/index.html)
近年來,潛水界最熱門的不外乎是豆丁海馬,中央研究院鄭明修老師說:他第一次看見豆丁海馬是在印尼,花了台幣一萬元左右,就只為了看三分鐘的豆丁海馬,而且還需要排隊才看的見。最近在台灣海域亦陸續發現豆丁海馬的蹤跡,而也發展出類似於印尼的潛水旅遊模式,一隻豆丁海馬可創造多少經濟價值呢?從台北(或台灣各地出發),搭乘交通工具到墾丁,在租船跟潛水教練出海,然後在墾丁的消費,難怪鄭明修博士會說,豆丁海馬才是墾丁的海角七億。再問您給這隻豆丁海馬出多少價錢呢?
從50年代以降,台灣大肆開發自然資源已換取經濟利益,如森林的砍伐與各種類型的土地的開發,更在全球工業化發展的加持下,一切已所謂的經濟發展為目標,犧牲環境以換取短暫而表面的經濟效益,這樣的開發模式竟然持續到2008年代的今日還是一樣的思維。開發一堆工業區、科學園區,但這一切的開發以抵不過一次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工業沒了,自然資源被犧牲了,在這樣明顯的利弊兩相消抵下,難道我們還不知什麼是今日臺灣該追求的目標嗎?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綠島觀光產業發展概述

機緣下,於二二八當日與文建會長官及所屬相關業務人員,至文建會台東生活美學館正在辦理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參訪,並聽取相關業務簡報。當日在主委及相關人員抵達後,已至中午十分,於是先往餐廳用餐,席間大家就綠島目前發展瓶頸提出意見及看法。意見眾多,但切無法切中綠島目前問題的核心。據席間綠島當地人士表示,綠島目前的問題在於留不住遊客,許多遊客早上上島,傍晚隨即離島,並未在島上過夜,也因此對於島上眾多民宿業者及餐廳業者並未產生較多正面效益。如欲突破綠島目前遊客消費量不足之問題,則必先設法將遊客留下,如此方得以對綠島產生叫大之經濟效益。
十多年前曾經來過綠島,如今再度登島,對綠島感覺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島上的兩間便利商店,其餘皆與十年前相當,並無太大轉變。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但綠島整體的變化不大,相關服務設施亦無差別。相信這幾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於綠島建設的花費英不少,但這些花費卻無法給綠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原因有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沒有切中綠島的主軸發展核心,與各部門間缺乏協調與整合,形成一人一把琴,各談各的調,造成今日綠島無法突破的窘境。
綠島未來可供發展的議題大致有二,一為空間場域上的海洋自然資源的利用,二為時間場域裡的夜綠島的生活規劃,兩個方面。綠島陸域面積15.2平方公里,且大多為丘陵珊瑚礁岩地形,發展有限。但海洋區域卻未綠島未來發展提供一無限寬廣的腹域,但從不見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研究規劃,提供給與前來的遊客一豐富的海洋文化之旅,反而在發展有限的陸地區域不斷進行各項規劃建設。來綠島的遊客一部分是聽聞綠島風貌而來,另一部分則為身愛綠島海洋資源的潛水客。前者來綠島不外租量機車環島個景點繞一圈,拍拍照片,到海邊潮間帶看一看。綠島陸域各景點繞一趟,大約為一天不到的時間,即可完成,這也就是前面所述,早上登島,下午離島旅遊型態的遊客。這也就是綠島目前急需開發的客源群。無限寬廣的海洋自然資源,卻沒能充分的利用與規劃,海上活動通常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可將遊客停留時間拉長,並解充分的將綠島的在地特性(海洋文化)給予充分展現。並解培養長(定)期性的遊客(潛水客),規劃親水性海洋生態教育館(非一般水族館),主動導引式旅遊設施規劃,將目前遊客上島後騎乘機車到處亂鑽的現象予以改善,確立綠島海洋生態保育旅遊發展主軸,並予以充分配合落實。如此可改善遊客對於綠島旅遊特性的觀感與意象。但海上活動畢竟有其季節性,必須在規劃輔助活動,並於夜間進行,則有助於綠島未來開發潛在客源的可行性,而這樣的重責大任則須落實於現今台東生活美學館所進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規劃上。
